物流业应积极应对 “中速增长阶段”
[ 时间:2016-04-03 09:17 点击: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何黎明
过去的30多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持续高速增长阶段。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9%,特别是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GDP增速达到10.7%,被称为“中国奇迹”。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4.8%的速度,较好地发挥了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8%,已连续6个季度增速回落。有研究机构提出,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逐步放缓,未来10~20年将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主动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面对新的形势,我国物流业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一、“中速增长阶段”对物流业发展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已经开始。受此影响,物流运行增速有所趋缓,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已经连续6个季度放缓,企业效益不断下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长期掩盖在高速增长下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挑战。
一是物流总体需求不足。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企业物流服务外包的战略作用。企业物流外包层次低,仅仅外包运输、仓储等简单物流功能,或仅限于销售环节物流外包,很少进行物流整体业务外包或整条产业链物流外包。同时,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影响,企业往往采取自营物流模式,物流服务内部化问题严重,导致社会物流需求不足。
二是产业层次水平不高。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门槛低,小微型企业占比高,大多数企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物流服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难以满足日趋增长的一体化、网络化、定制化高端服务需求。据调查,今年上半年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利润率仅为4.8%,企业利润维持在较低水平。
三是物流效率提升缓慢。用国际上通行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我国从2002年的18.9%降为2011年的17.8%,10年仅降低1.1个百分点。从企业看,2010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物流成本费用率为8.8%,高于日本调查企业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5次,批发和零售业为3.3次,均远低于发达国家9~10次的平均水平。
四是市场经营风险加大。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融资环境短期内难以好转。据调研反映,近年来物流市场“用工荒”愈演愈烈,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增速趋缓,物流市场将经历一次“阵痛期”。一批粗放式经营的企业面临成本高企和失去市场的双重困境,加速退出市场。
五是能力不足和运力过剩长期存在。受运能长期不足的影响,铁路运输仅占整个运输市场1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铁路优势难以发挥。而公路运输一直占据了运输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市场主体分散、规模较小,运力过剩问题长期存在。此外,随着城市扩容加快,原有仓储设施急剧缩减,而新增仓储设施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未来仓储资源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下转A2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
(上接A1版)
二、“中速增长阶段”对物流业发展带来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社会需求、发展模式、产业格局和组织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机遇。
一是产业地位受到重视。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物流业“第三利润源”的战略地位将得到凸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继续通过投资拉动、劳动力投入实现增长的机会大大降低,企业继续通过产能扩大、工艺改造实现利润的空间也大大缩小。物流成本平均占企业总成本的30%,物流时间平均占生产和销售过程的90%,向物流要效益潜力巨大,成为企业在增长困境压力下,挖潜增效、提升利润的重要源泉。
二是外包需求加速释放。受经济增速趋缓影响,客户企业集中主业压力明显加大,逐步加快物流业务和资源外包。实施物流外包,符合社会分工细化要求,能够明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资产投入,提高物流效率。实施物流外包,也带动了客户企业生产方式变革和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客户企业转型升级。物流需求层次逐步提升,这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发展模式实现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业依靠数量扩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对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带来较大负担。随着经济增速趋缓和要素成本提高,倒逼物流企业发展模式转变。低成本、粗放式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让位于高效率、精益化的现代服务模式。大规模、扩张式的资源投入方式将被功能性、集约化的资源整合模式取代,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组织方式深入变革。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竞争已经进入供应链竞争阶段,企业间的竞争将发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上下游企业打破封锁,渗透融合走向深入,强调合作共赢的供应链组织方式日趋普遍。物流企业更加关注最终客户的服务需求,与客户企业间联系更加紧密,物流外包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为整个供应链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产业格局加快调整。当前,我国区域产业格局加快调整,产业转移呈现新的变化。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对区域物流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制造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带动物流业“跟随”走出去,对物流业的跨国投资购并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六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必将提高物流业标准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拓展物流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关注,以低碳、绿色、环保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加快推动物流产业变革。
三、物流业应对“中速增长阶段”的举措
未来一段时期,伴随经济中速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我国物流业也将进入适度增长的战略调整时期。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将有力促进其他产业生产方式变革和流通模式转变,进一步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新时期物流业要积极应对中速增长带来的挑战,抓住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抓整合、促转型”的发展思路,提高增长的效率和效益,减轻行业发展对增长速度的依赖,加快推动物流业从原有成本驱动、速度优先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效益优先的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从单一功能、比拼价格的传统物流服务商向系统集成、合作共赢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商转型,全面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坚持系统整合的核心理念。物流业的核心理念和强大生命力就在于系统整合,这也是新时期物流业转型升级的着眼点和根本动力。物流企业要抓好物流功能整合,集中分散的物流资源和业务,做专业务领域,做精业务模式,做细服务工作。要推动企业间物流资源整合,打破上下游企业物流瓶颈,强化企业间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要加强设施设备整合,特别重视存量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能。要促进物流信息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四流合一”,支撑业务模式转型发展。
二是要探索管理提升的发展道路。新时期我国经济面临高成本运行压力,管理提升将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物流企业要顺应市场需求,转变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收缩没有竞争力的战线,实现逆势扩张发展。要重视内部挖潜,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提升和人员培训,压缩费用开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要重视推行物流总成本(TLC)管理,帮助客户企业降低供应链各环节总成本。要重视科学绩效管理,实施服务过程的考核评价和持续改进,推行关键绩效指标(KPI)管理和控制,提升企业和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坚持服务制胜的竞争策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消费市场繁荣,物流业的战略价值已经从简单的降低企业成本,延伸到帮助客户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物流企业要深入挖掘核心客户需求,明确自身定位,开发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模式。要加快聚焦细分市场,增强专有技能的积累,在专业领域做大做强。要加强服务,精细化管理,逐步由粗放式服务向精益化服务转变,把服务品质做细做优。要推动产业链延伸服务,逐步由物流功能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由分散式物流服务向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拓展,满足多样化物流需求。
四是要探索产业融合的组织方式。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入,物流业与上下游产业渗透融合趋势明显。物流业要加强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物流业要加强与商贸业融合发展,改造传统流通渠道,转变落后流通方式,创造新型流通模式。特别要抓住电子商务发展契机,实现与电子商务产业共生发展。物流业要加强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开发供应链融资新模式,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提升物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掌控能力。
五是要探索重组联盟的扩张手段。当前,物流市场主体庞杂、集中度较低。随着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简单的规模扩张空间不大,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压力。只有大型规模企业和在特定领域或重点区域的领先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大型物流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加快横向和纵向扩张,满足一体化服务需求。中小企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盟合作,努力在优势领域和优势区域做精做专,形成专业化特色和区域优势。特别要注重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发展壮大,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筹建基金等方式。
六是要坚持技术领先的服务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期,与前几次技术革命不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步线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物流企业要密切关注新兴技术、新型能源、节能减排、物流信息化等领域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参与试点示范,加强科技转化力度。特别要关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先进服务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物流服务平台,整合线下物流企业和物流资源,改造传统物流服务模式。
七是要调整全面覆盖的区域布局。新时期经济增速趋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物流网络的区域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企业要加快搭建区域性或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网络结构,理顺网络关系,增强网络的控制力、辐射力和渗透力,推动网络的精耕细作和下沉发展。特别要抓住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做好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和功能升级。有条件的企业要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建立国际性物流服务网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服务。
八是要坚持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积极推行绿色物流发展方式,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要通过绿色物流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实现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协调发展,开辟一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经济增速转换期,物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亟须政策引导和支撑。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应当按照“稳增长”的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税收、财政政策的产业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扩大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妥善解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协调解决交通、融资、土地等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深化收费公路清理工作,降低过路过桥收费,保障物流用地供应,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负担,推动新时期物流业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30多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持续高速增长阶段。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9%,特别是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GDP增速达到10.7%,被称为“中国奇迹”。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4.8%的速度,较好地发挥了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8%,已连续6个季度增速回落。有研究机构提出,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逐步放缓,未来10~20年将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主动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面对新的形势,我国物流业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一、“中速增长阶段”对物流业发展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已经开始。受此影响,物流运行增速有所趋缓,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已经连续6个季度放缓,企业效益不断下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长期掩盖在高速增长下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挑战。
一是物流总体需求不足。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企业物流服务外包的战略作用。企业物流外包层次低,仅仅外包运输、仓储等简单物流功能,或仅限于销售环节物流外包,很少进行物流整体业务外包或整条产业链物流外包。同时,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影响,企业往往采取自营物流模式,物流服务内部化问题严重,导致社会物流需求不足。
二是产业层次水平不高。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门槛低,小微型企业占比高,大多数企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物流服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难以满足日趋增长的一体化、网络化、定制化高端服务需求。据调查,今年上半年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利润率仅为4.8%,企业利润维持在较低水平。
三是物流效率提升缓慢。用国际上通行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我国从2002年的18.9%降为2011年的17.8%,10年仅降低1.1个百分点。从企业看,2010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物流成本费用率为8.8%,高于日本调查企业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5次,批发和零售业为3.3次,均远低于发达国家9~10次的平均水平。
四是市场经营风险加大。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融资环境短期内难以好转。据调研反映,近年来物流市场“用工荒”愈演愈烈,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增速趋缓,物流市场将经历一次“阵痛期”。一批粗放式经营的企业面临成本高企和失去市场的双重困境,加速退出市场。
五是能力不足和运力过剩长期存在。受运能长期不足的影响,铁路运输仅占整个运输市场1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铁路优势难以发挥。而公路运输一直占据了运输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市场主体分散、规模较小,运力过剩问题长期存在。此外,随着城市扩容加快,原有仓储设施急剧缩减,而新增仓储设施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未来仓储资源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下转A2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
(上接A1版)
二、“中速增长阶段”对物流业发展带来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社会需求、发展模式、产业格局和组织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机遇。
一是产业地位受到重视。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物流业“第三利润源”的战略地位将得到凸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继续通过投资拉动、劳动力投入实现增长的机会大大降低,企业继续通过产能扩大、工艺改造实现利润的空间也大大缩小。物流成本平均占企业总成本的30%,物流时间平均占生产和销售过程的90%,向物流要效益潜力巨大,成为企业在增长困境压力下,挖潜增效、提升利润的重要源泉。
二是外包需求加速释放。受经济增速趋缓影响,客户企业集中主业压力明显加大,逐步加快物流业务和资源外包。实施物流外包,符合社会分工细化要求,能够明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资产投入,提高物流效率。实施物流外包,也带动了客户企业生产方式变革和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客户企业转型升级。物流需求层次逐步提升,这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发展模式实现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业依靠数量扩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对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带来较大负担。随着经济增速趋缓和要素成本提高,倒逼物流企业发展模式转变。低成本、粗放式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让位于高效率、精益化的现代服务模式。大规模、扩张式的资源投入方式将被功能性、集约化的资源整合模式取代,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组织方式深入变革。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竞争已经进入供应链竞争阶段,企业间的竞争将发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上下游企业打破封锁,渗透融合走向深入,强调合作共赢的供应链组织方式日趋普遍。物流企业更加关注最终客户的服务需求,与客户企业间联系更加紧密,物流外包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为整个供应链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产业格局加快调整。当前,我国区域产业格局加快调整,产业转移呈现新的变化。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对区域物流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制造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带动物流业“跟随”走出去,对物流业的跨国投资购并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六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必将提高物流业标准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拓展物流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关注,以低碳、绿色、环保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加快推动物流产业变革。
三、物流业应对“中速增长阶段”的举措
未来一段时期,伴随经济中速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我国物流业也将进入适度增长的战略调整时期。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将有力促进其他产业生产方式变革和流通模式转变,进一步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新时期物流业要积极应对中速增长带来的挑战,抓住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抓整合、促转型”的发展思路,提高增长的效率和效益,减轻行业发展对增长速度的依赖,加快推动物流业从原有成本驱动、速度优先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效益优先的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从单一功能、比拼价格的传统物流服务商向系统集成、合作共赢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商转型,全面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坚持系统整合的核心理念。物流业的核心理念和强大生命力就在于系统整合,这也是新时期物流业转型升级的着眼点和根本动力。物流企业要抓好物流功能整合,集中分散的物流资源和业务,做专业务领域,做精业务模式,做细服务工作。要推动企业间物流资源整合,打破上下游企业物流瓶颈,强化企业间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要加强设施设备整合,特别重视存量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能。要促进物流信息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四流合一”,支撑业务模式转型发展。
二是要探索管理提升的发展道路。新时期我国经济面临高成本运行压力,管理提升将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物流企业要顺应市场需求,转变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收缩没有竞争力的战线,实现逆势扩张发展。要重视内部挖潜,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提升和人员培训,压缩费用开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要重视推行物流总成本(TLC)管理,帮助客户企业降低供应链各环节总成本。要重视科学绩效管理,实施服务过程的考核评价和持续改进,推行关键绩效指标(KPI)管理和控制,提升企业和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坚持服务制胜的竞争策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消费市场繁荣,物流业的战略价值已经从简单的降低企业成本,延伸到帮助客户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物流企业要深入挖掘核心客户需求,明确自身定位,开发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模式。要加快聚焦细分市场,增强专有技能的积累,在专业领域做大做强。要加强服务,精细化管理,逐步由粗放式服务向精益化服务转变,把服务品质做细做优。要推动产业链延伸服务,逐步由物流功能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由分散式物流服务向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拓展,满足多样化物流需求。
四是要探索产业融合的组织方式。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入,物流业与上下游产业渗透融合趋势明显。物流业要加强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物流业要加强与商贸业融合发展,改造传统流通渠道,转变落后流通方式,创造新型流通模式。特别要抓住电子商务发展契机,实现与电子商务产业共生发展。物流业要加强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开发供应链融资新模式,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提升物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掌控能力。
五是要探索重组联盟的扩张手段。当前,物流市场主体庞杂、集中度较低。随着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简单的规模扩张空间不大,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压力。只有大型规模企业和在特定领域或重点区域的领先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大型物流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加快横向和纵向扩张,满足一体化服务需求。中小企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盟合作,努力在优势领域和优势区域做精做专,形成专业化特色和区域优势。特别要注重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发展壮大,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筹建基金等方式。
六是要坚持技术领先的服务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期,与前几次技术革命不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步线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物流企业要密切关注新兴技术、新型能源、节能减排、物流信息化等领域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参与试点示范,加强科技转化力度。特别要关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先进服务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物流服务平台,整合线下物流企业和物流资源,改造传统物流服务模式。
七是要调整全面覆盖的区域布局。新时期经济增速趋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物流网络的区域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企业要加快搭建区域性或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优化网络结构,理顺网络关系,增强网络的控制力、辐射力和渗透力,推动网络的精耕细作和下沉发展。特别要抓住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做好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和功能升级。有条件的企业要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建立国际性物流服务网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服务。
八是要坚持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积极推行绿色物流发展方式,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要通过绿色物流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实现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协调发展,开辟一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经济增速转换期,物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亟须政策引导和支撑。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应当按照“稳增长”的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税收、财政政策的产业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扩大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妥善解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协调解决交通、融资、土地等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深化收费公路清理工作,降低过路过桥收费,保障物流用地供应,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负担,推动新时期物流业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上海强生搬场运输有限公司
上一篇:我国危化品物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