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际巨头试水医药物流 或将掀起行业洗牌大幕

[ 时间:2016-05-11 08:23 点击: ]
近年来,中国作为跨国企业最为看重的投资地区之一,中国的许多新兴产业市场也纷纷获得外资的青睐。其中,国际物流巨头介入中国医药物流领域屡被提及。业界普遍认为,巨头们已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医药物流市场。这些大佬能否引领和推动我国医药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大佬”布局
    从2004年年底我国向外资全面放开医药分销业务那时起,我国的医药物流领域已成为国际资本竞争的舞台。
    UPS列阵
    10月24日,全球物流服务巨头美国UPS宣布,在亚太地区新开设3个医疗保健设施,其中有两家分布在中国的上海和杭州。“设立在杭州的设施主要服务于总部在中国的医药企业,而在上海的中心主要是服务于生产医疗设备的企业。”UPS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从2011年在新加坡开设了现有的医疗保健设施后开始进入亚太市场,“现在工作核心在中国。”
    同时UPS方面还表示,非常看好中国医药保健市场发展潜力,UPS将会长期加码医疗健康领域投入,构建医疗保健仓储配送中心,并且坚持“持续性投资”。UPS从2000年就开始进入医疗保健行业,但侧重于提供包括医疗保健的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物流服务。现在UPS在全球一共有36家医疗保健的设施,总占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对于即将与国内知名医药流通企业竞逐,UPS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并不回避:“UPS有自己的竞争优势。UPS第一个竞争优势就是在全球医疗保健设施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人力方面投入。第二,UPS侧重于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统一的,经过认证的系统平台。UPS在全球有一整套单一的标准化质量保证的系统。这样的话,客户想要使用我们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医疗保健设施的时候,只需要来遵从这一个标准的质量保证系统就可以了。我们知道,特别是对于亚洲客户可能会有多个分销商,因为我们所提供的是标准化的服务,所以不需要他们对每一个分销商进行单一的培训,也不需要和他们再单独签署SOP标准化操作流程。”
    UPS方面还表示,在中国建立的这两个医疗保健的物流设施,是UPS进入中国业务的一个切入点。UPS在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公司体系。今年8月14日,UPS宣布,新设中国区医疗保健和合同物流总监职位,负责中国区医疗保健和合同物流业务。该举是UPS加强中国及亚洲地区医疗保健和合同物流业务的重要战略之一。新任物流总监负责监督包括仓储管理、供应商合作管理、地面普货管理在内的运营操作,并管理由100多个现场库存点组成的UPS中国备件服务网络,为UPS的售后服务 (备件物流)产品线提供支持。除了任命新物流总监,UPS还投入了专业资源支持供应链和医疗物流方案在中国的实施,强化中国区供应链解决方案。
    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战略布局,将UPS中国战略决心体现的更加明显。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布局,UPS还着力打造卓越运营理念。UPS一亚太区高管对记者表示:“在卓越运营方面,UPS所有的医疗保健设施使用的都是一套系统,有一套经过验证的IT系统,也有一整套通过验证的温度控制系统。在药品方面,全球各地都有一些受到政府严密监管的药品,对于这部分的药品,UPS专门有一个受控药品的存储空间,以确保客户能够满足不同国家的法规要求。UPS客户还能够享受高度的灵活性,也就是说他们在自己进行仓库管理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DHL发力
    2009年6月18日,全球领先的物流公司德国DHL宣布其在上海设立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主要从事医药物流服务,核心业务是医药产品的国际空运与海运、仓储以及国内派送。而另据了解,DHL在全球设有16个这样的物流中心,其一站式的物流涵盖了从原料进口物流、生产制造到分拨物流和包括临床试验、医院直送、销售物流等特殊服务在内的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行业的整条供应链。
    不仅如此,2011年7月,宣布退出中国快递市场之后,却高调宣布继续加大投资中国的医药物流领域,并于2011年9月21日在北京成立其国内第2家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希望在潜力巨大的医药第三方物流占据一席之地。
    DHL主要经营快递、空运、海运、洲际运输,也为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然而,据了解,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是DHL近年来的重点业务方向之一。DHL方面认为,近年来,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中国建立物流中心,来更好的服务于该领域客户,为其提供更完善的物流解决方案,也是DHL巩固这一领域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
    “药品、疫苗、血浆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药品,对运输过程也可能达到非常苛刻的程度。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力求更加专业化。”DHL方面表示。这也充分显示了DHL对国内医药物流市场的信心。
    此外,在近年,大举进入中国医药物流的还有美国世递国际公司(WorldCourier)等国际物流巨头。意欲何为?
    国际巨头们布局中国医药物流网络,意味着什么?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无论是UPS布局,还是DHL发力背后的目标仍然是对于整个中国市场医药物流网络构建的强烈诉求,这充分说明中国医药物流市场的空间巨大。同时,中国高速增长的医疗保健市场,让在快递市场业绩增长缓慢的快递巨头纷至沓来。目前很多国际巨头开始打造‘大健康产业’计划,而布局中国医药物流领域是这一计划的开始。”亿利天然药业集团副总经理兼鄂尔多斯市亿利医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高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高俊指出,目前,国内的很多医药企业开始发力保健品市场。云南白药、昆明滇虹药业都进入保健品市场,随之拉动医疗保健品物流需求。此外,“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医药物流企业赢利空间非常有限。去年的毛利率是2.24%,也就是说很多企业做医药物流是不赚钱的,尤其是普药和基本药的利润空间小。而医疗保健品方面的利润空间相对高一些,这也是国际巨头纷纷发力医疗保健物流市场的动因所在。”
    据DHL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将成为以出口原料药等相关产品为主的全球第五大药物出口国,并将于2015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消费国。
    同样,在王高俊看来,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以及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影响下,医药冷链物流、保健品物流方面的发展机会广泛。作为亚洲核心医药物流市场的中国自然也就成为了巨头们竞逐的对象。
    目前第三方医药物流在中国医药市场渗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国企在市场上有一定优势,但整体来讲,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目前这一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有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等,但在整个行业的份额还不到20%。近两年以来,国内几大医药企业纷纷加快全国布局,市场竞争激烈。“UPS、DHL在国际、国内快递运输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实力,他们进入中国医药物流市场后,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个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医药物流配送产品的特殊性,能否取胜涉及其拥有的资源、仓储及配送的硬件水平、内部管理、自主经营及信息化的软件水平、供应链是否完善、与政府的关系等方方面面,短期内对这一市场的冲击力度还不能完全显现。”王高俊提到。
    他同时也强调:“医药物流中,有一部分高价值产品,对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的严格要求,这将让UPS对比国内标准化孱弱的医药物流企业时有更加明显的综合优势。”
    对此,一位分析人士也表示:“医药物流是外资快递20年苦心经营后的再次发力。在建设快递网络的同时,这网络也完全可能转变为其国内综合物流运营的网络。一旦这些网络嫁接成功,涉足其他物流服务的中高端物流业务将是水到渠成。”
    UPS、DHL遍及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是其占领医药物流市场的一大利器。从专业医药物流角度介入,未来以专业化物流先行的探索,可能成为抢占与制药公司、保健品生产企业、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合作供应链前端市场,以及医院、护理机构等供应链下游市场的举措。同时医药物流市场的网络延伸也是非常明显的,国内快递网络的布局将对其开展医药物流业务起到基础的作用。
    然而,上述分析人士也表示,大佬们在中国试水也有一定的难度。国内医药物流市场相对闭塞,多数为国企控制,业务获取有难度。不仅如此,还将面临对中国医药流通市场和消费特点以及购买习惯缺乏系统认知等一系列问题。中资短板
    外资看好中国医药物流市场,见缝插针: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医药物流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也存在令人深思的问题——国内医药企业标准化不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魏际刚曾表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总容量将达到1200亿美元,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这也意味着我国未来的医药物流市场潜力巨大。然而,我国医药物流领域依旧存在很多迫切待解的问题。
    医药物流业发展势头较猛,市场需求的引导让上药、国药、华润等一批国字号药企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各地还兴建了医药物流中心,力求共同推进现代医药物流发展步伐。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目前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在积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也在构筑“铜墙铁壁”,加码投资医药物流中心设施。但目前全国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较少。
    一位资深医药人告诉记者:“和国际其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在医药物流方面的差距在于标准化程度不高,需要花更多的资源进行管理。一方面有可能生产、制造的成本不太高,但另一方面,运营管理又占整个生产成本比较高的比例。”
    他举例说,国药在全国建立了很多物流中心,在每个地级市建立自己的分销企业。“但网络全,摊子大,一时间难以转化成优势。尤其在现代化运营管理方面,相对于国际成熟的公司还有差距。”他还提到,又如国内的某医药企业建成的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全部是引进德国、台湾的生产线,标准化的硬件容易达到。但是因为不能够很好地自主经营,运营管理、业务模式、成本控制等“软件”跟不上,加上其自身的业务运营量不足以支撑运转,最终运营成本依旧居高与其他企业无异。
    他提到,上述“软肋”或将造成本土医药物流企业和制药企业的合作,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可能不及跨国企业。而国际巨头的进入,就是“拼管理、拼服务”。“他们进军中国医药市场,正是带着一套标准化的硬件系统以及软件体系来的。外资进入医药市场,或许也会给中国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

来源:上海强生搬场运输有限公司

上一篇:珠海试点“营改增” 预计全年减税规模超4亿

下一篇: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推动现代物流发展